年輕的父母多少會為如何教養孩子而傷腦筋。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怕養出一個不肖子,怕孩子不學無術,在社會上沒有競爭力等等,難怪台灣的嬰兒出生率一直偏低,因生一個孩子容易,教養(〝養〞還不算太難)一個孩子難啊!
傳統上,很多家長都是承襲父母在他們小時候的教養方法,也就是一代一代傳襲下來的所謂家訓或家教。奈何,曾幾何時,很多傳統的教養方式,都被現代的教育專家視為不合時宜或對孩子人格發展有害。比如,打罵教育或体罰在從前的家庭裡是教養孩子的必要工具,但現代的社會卻視之為毒蛇猛獸。為甚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呢?那是因為現代的很多教育心理專家認為,一個人小時在家裡遭遇的的心理創傷或挫折,會影想一輩子的人格發展。例如,這個人日後會容易畏縮憂鬱,那是小時候家庭沒給他太多的溫暖與愛;為何這個人暴力殘酷?那是因為他小時候受到父親太多的体罰與籐條侍候;為甚麼這個人小器成性?
那是因為他小時候家境太過貧窮等等。這些道理無論有沒有經過科學嚴格檢驗,已牢牢深入很多大眾,甚至稱得上教育專家們的心坎裡,一切那麼順理成章,有這樣的因果聯想,或許與佛洛伊德理論的深入人心吧!總之,現代的很多教養專家一直在告訴我們家庭教養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一位不懂教養方法的父母,很難養出一位具有社會價值人格的孩子。於是社會上出現了各種教養專家、教養書籍,來教人教養孩子,當一位現代所謂稱職的父母真是苦啊!常碰到愁眉苦臉的年輕鄉親要求開安眠藥,失眠的原因竟是孩子難教,這在三十年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吧!那麼稱職的父母有沒有一定的標準呢?若以結果論,當然養出來的孩子能夠比別人傑出、更知情達禮者的父母,是夠資格被譽為稱職的父母。但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子會打洞』,這些傑出的孩子也有可能是是從傑出的父母中,得到較好的遺傳基因,因此傑出的表現恐怕和教養並沒關係。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有人會認為,就是因為傑出的父母給孩子傑出的教養,才能養出傑出的孩子,也就是教養方式才能決定這個孩子將來傑不傑出。當然也有人走中間路線認為二者都有可能。
最近看了一位美國學者茱蒂哈理斯(Judith R.Harris)寫的the nurture assumption(中譯:教養的迷思)卻提出種種的研究證據,大膽認為家長對孩子人格的形成影響不大,反而是遺傳基因與成長過程中團体同儕間的互動,才是決定孩子將來會是怎麼樣的主要因素。也就是她強調了俗話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遺傳基因),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團体同儕間的互動),這兩句成語在人格形成的重要性。我贊同她的想法,但也覺得家長若也能以身作則,作孩子們的好榜樣,將更能符合近朱者赤近墨者的道理。至於其他的就順其自然吧!家長不須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須太過憂慮沒給孩子太多行為上的約束,將來對孩子人格形成有多大不良的影響。我們在這裡,先不要一一去列舉書中提出的一大推研究証據與理論基礎,來說明茱蒂哈理斯的論點是否合理,但我們可以試著從周遭人物與各種社會現象去檢視『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遺傳基因)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團体同儕間的互動)是否可決定一個孩子的將來。
比如,一個天生不喜歡念書的孩子家長,只想要自己的孩子經由補習、不看電視、不做任何休閒活動來獲得好成績,行得通嗎?有這種經驗的家長應是心有同感, 這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因此,我們應該換個角度看這個孩子,假如他不喜歡念書,那麼何不順從孩子的意思與天性,往他有興趣的領域去發展,社會上是行行出狀元,不是嗎?但若是您覺得孩子還小,還沒有甚麼興趣可言,好好念書才是目前該做的事,那麼就要發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果,可以讓他加入愛念書的團体,如學音樂的社團(學音樂的孩子一般較喜歡念書),或為孩子找一個富有書卷氣息的社區居住,結交些愛念書的朋友。以上二者是按造茱蒂哈理斯論點而架構的方法;但我同時也認為,在家創造一個愛念書的環境,家長以身作則,讓家裡大大小小愛念書,應該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又如一個天生叛逆,且正處在青春期、桀驁不馴的孩子,可能會處處和父母唱反調,令父母既傷心,又不知所措。按茱蒂哈理斯論點的解決方式,是以同理心看您的孩子,也許您小時候就是這樣—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啊(雖如此您長得夠大夠老還不是改了)。他們的叛逆不是我們教養方式出了問題,而是這個孩子天性性格使然,不然為何同一個家庭、共同生活的兄弟姐妹,不會如此難教,單單只有這個有問題呢?您會對他惡言相向,其實不是真的不喜歡這個孩子,而是他一再的傷您的心;不是您故意要對他兇,而是他讓您生氣。明白這點,比較可以避免無謂的內疚與焦慮。此外,需進一步發揮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功能,讓孩子加入不至於變壞的同儕團体,讓他沒有交到壞朋友的機會。但我也認為,行有餘力,父母不仿以身作則,多注意自己的行為有否給孩子不良的示範。如此這般,相信這個孩子能安全度過他的狂飆期。
孩子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有他們自己的社會,也就是他們會努力而自動自發扮演好,在他的年紀所屬團体的角色,他若在我們前面表現我們認為觀念正確,或行為正確的樣子,也只是為了討大人們歡心,暫時裝模作樣出來的,不是他們的本意,和將來人格形成並沒有很大的關係。就好比我們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很多作姦犯科的人,小時候在家人,或鄰居眼中,都是乖乖牌的孩子,至於日後會變成這個樣子,探討其原因,常是因為交了壞朋友,這無疑點出了茱蒂哈理斯理論的要義。書中她曾舉一個頗有意思的例子。一個初入監的犯人,在監獄中並不需要模仿獄卒,而是需要模仿其他犯人的行為舉止,才能在獄中生存下來,因獄卒能做的事,犯人都不能做啊!
孩子與同儕共享的世界,是塑造他們行為和性格的地方,同儕團体決定了他日後會是甚麼樣子的人,不是他的父母。茱蒂哈理斯的理論顛覆了『父母教養的方式』是決定孩子將來的迷思,從很多我們周遭的事例與体驗,也不得不承認的確有幾分的道理,在這裡提出來,謹供一些正為孩子教養問題傷透腦筋的鄉親們的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