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教育很重要,使有能力、有企圖心的人,服務更多的人;使沒能力、沒企圖心的人,也能快樂舒服的過一生。而教育的核心就是學習,學習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固然成長的過程常充滿荊棘,但對台灣人而言,青少年時期的學習過程,不只辛苦更常是一場惡夢。 名作家張大春曾說,在已學校畢業多年的午夜夢迴時,還會夢到考試的煎熬,而嚇出一身冷汗呢!這場惡夢的來源,我想大家都會不假思索的回答是升學主義,與考試制度,其實這只回答了一部份,另一部份應是可以避免的填鴉式教育。也就是這三個因素是我們學習痛苦的淵藪。我既不是老師,也非所謂的教育專家,但以一個曾經當了多年的學生,與學生家長的身份,應該有資格來嘗試談談我們國高中教育出了甚麼問題。
人會想往上爬的道理就好比水會往下流的現象,一點也不容置疑。然而,社會上的成功者卻有不同的面向:賺很多錢、當大官、有一份好工作、德高望重、有特殊的才藝。也就是說,成功的定義是多元的,通往成功的路也非僅是單一途徑。很可惜,從很久很久以來,我們的家長,甚至孩子本身,卻常誤以為靠著會念書、會考試、能擠入名校是唯一能進入成功俱樂部的途徑,從而放棄很多的可能性,殊為可惜,試問,上述所定義的成功者,有那幾個出自所謂的明星學校?另一方面,會念書會考試的孩子,也因為從學業中獲得掌聲,而放棄其他有助成長的歷練與機會,出到社會才發覺,在社會職場上,是不需要只會念書考試的人才。為考試而念書,為升學而考試,這樣根深柢固的迷思,是科舉制度遺留下來的遺獨, 雖然已是多元的社會了,到現在卻還徘徊在大家的想法中,荼毒我們。為何我們不能為獲得學問而念書?為知道學了多少而考試?為求得更高學問而升學呢?孩子們為何不能快樂學習呢?
教育的目地當然是為了讓社會上的每個人適才適用。近年來,國中已打破所謂的前或後段的能力分班而強制常態分班,這是進步的第一步。也許有人會擔心常態分班下,班內學科成績相差太大,造成教學上的困難與影響學生個別的受教權。但在常態分班下,搭配以分組學習的配套方式,應可以降低上述的衝擊。也就是常態分班下,學校可開辦各種學特殊班,學生對某一學科有強烈興趣,且表現特優,想要接受更進階的學習內容,進入進階班;反之,覺得跟不上的進入補強班。能夠進入某科進階班的學生,一定真正興趣與天賦俱全,人數不宜過多,否則就失去了意義,其他的時間大家一齊上課生活。這樣的有配套的常態分班,雖有各種褒貶的雜音,理想與實際的作為也有段距離,但我覺得總算走在正確的路上。因人必定是社會動物,學校生活也該是社會生活的縮小版;以考試分數高低來分隔學校生活環境,將會讓成績好的學生,只知道在分數高低中博天下,不懂得社會關係的複雜與社會價值的多元,以後出社會的想法與性格會讓人覺得是活在象牙塔裡,除非從事的職業是完全躲在實驗室裡作研究,否則一旦成型的價值觀,很難溶入這個社會大熔爐。另一方面,成績差的學生始終和同樣不喜歡念書的同學泡在一起,臭味相投;既不受師長肯定,又沒愛念書的朋友,久而久之,自然離書本越來越遠。
上學當然是件苦差事,然而除了上述常態分班,配以分組學習的方式,仍不足以讓孩子快樂學習。傳統式以0分至100分的成績評比方式,讓學生斤斤計較分數高低,徒增學習壓力外,不知有何好處?目前世界各國如歐美日澳等先進國家,都早以使用簡單幾級的等級制做為給分方式,我們有何理由不與國際接軌?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在消滅精英教育,讓台灣的競爭力下降的做法。但大家都知道,教育的基本目標除了文化傳承與道德薰陶外,不外是讓學生有溝通能力、創造能力、批判思考能力、運用科技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與研習能力等等,試問,目前所謂精英教育下的填鴨式教學,一年級趕上二年級的課程,二年級上三年級的課程,三年級再回頭重覆先前所學,勤加練習背誦,如此,除了運用資訊科技能力與運算能力有沾邊外,對於其他能力能提供多少的幫助?孩子那麼的血汗念書,但在最須要統合分析獨立思考的表現卻常不足,也難怪我們在OECD所辦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裡,須要上述能力的閱讀項目,在歷年評比中,都是所有參賽國的中後段班;那些孩子們每天早早就放學,也不用上補習班的國家,都把我們拋在後面,原因何在?老師教了那麼多將來都用不到的只因可能會考的東西(入學考試的內容也要負很大責任),不如將時間精力用在教導學生如何搜尋資料、鼓勵獨立思考,與建構自己見解的能力。或許有人認為國高中生還不懂要學甚麼東西,不如一古腦通通都教,也許以後會用得到。但事實上,學生的時間有限,將基礎建在不穩定的根基上,甚麼都要知道,將來會發現甚麼也沒學到。至於少數真正菁英天才,若真的對學科俱有大量吸收消化的能力,大可經由常態分班、分組學習的方式跳級升學,提早進入大學,對喜歡的領域做進階的學習。此外,也許有人耽心學生在沒有壓力下的快樂學習,可能會造成學生學藝不精。我想這也是多虞的,歐美青少年在快樂學習的環境下,完成學業進入大學,表現有比我們的大學生差嗎?
國中畢業生升學機會率已達百分之百以上,高中職的招生名額供過於求,12國教的目的絕非只是要讓我們的孩子免試升學;最重要的是趁此機會脫胎換骨,培養有創造力的下一代。多年來的教改實驗,累積了不少寶貴的經驗,雖然一路走來,風風雨雨,但感覺上,我們經由教改洗禮的下一代,在很多方面都比我們有青出於藍的表現。若是對的事,就應該勇敢的走下去。而家長的觀念,與學校教學方式的改革,其實是教改成功與否的關鍵,尤其前者,更是後者能否落實教改的錨釘。最近在美國出書的中國虎媽,以鐵血教養(精確講,應是填鴨式教育)的方式 期盼孩子能成龍成鳳,這是典型傳統華人社會中,為人父母的典型觀點,大部份的台灣家庭天天在上演,實不足為奇。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能夠上好的國中,就比較有可能考上好高中;能夠上好高中,當然就比較可能考入好大學好科系。以前大學少科系少,能進入大學的錄取率不高,大部份的高中生會名落孫山,因此大家拼了命想攀上大學的窄門。另一方面,只能經由聯考進入大學的單一入學方式,使填鴨式學習成為必然。但痛苦學習,加上所學非所愛的結果,造成後段班學生因長期學習成積不佳而自我放棄;前段班學生則在畢業後,已喪失了對學習的熱忱,缺乏創造批判能力的訓練,別論在所學的領域有凸出的表現。青少年付出痛苦代價,獲取的短暫競爭優勢,到了大學及畢業後迅速化為烏有,何以來哉?
近年來,大學錄取率已幾達百分之百,大學已非窄門,且12年國教也有意打破明星高中的迷思,這是台灣中學教育脫胎換骨的契機,家長、老師、甚至入學考試制度應有積極的作為,改變填鴨式的教法與考法,幫孩子了解自己,發覺興趣,創造快樂學習的環境,將來出社會時,能有創造的能力;對自己所學及所從事的工作充滿熱情。如此,自然能活得成功,活得精彩。畢竟,求學只是個過程,不是目的,學校畢業後,才是人生戰場的開始,何需讓孩子在趕赴戰場的路途中,就搞得鼻青臉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