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風光】
離奧地利機場不很遠的空曠地方,有很多風力發電的風車,從飛機往下看,一部部的風車如巨人般蹴立在空曠青翠的草原上,非常醒目。可是也許季節不對或環境不適合,只看到風車懶洋洋,風扇一動也不動,感受不到風力的存在,不知如何發電?此外,在路上也偶而可見太陽板架在某些房子的屋頂上,奧地利是屬高緯度的地方,一年能有多少的日照能量很值得懷疑。不過無論如何,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努力,為了對抗環境污染,為了日益昂貴,及將來有虞匱乏的石油能源, 世界各國似乎卯足勁拼再生能源。
回頭看我們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條件為何?就以風力而言,據說台灣風力發電能量密度含量居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荷蘭),台灣西部沿海及澎湖的風力資源比此地好太多了,但我們的風力發電量在2006年時卻僅及奧地利的1/5(奧地利的風力發電量世界排名第14位,2001時甚至不及他們的1/20)。而就太陽能而言,位在亞熱帶的台灣日照豐富,由這幾天的酷熱就可知它的威力,台灣若不好好利用這種天賜的禮物,實在說不過去。發展低污染、永續發展的再生能源,台灣某些條件比奧地利好太多了,但努力了多少?我們應多加把勁。
奧地利及歐洲其他很多高緯度地區,由於土地無法耕種各式農作物,只能發展畜牧業,大部份的田園都種植牧草,一望無際的綠油油草原,非常漂亮,這在地窄人稠的台灣是看不到的。加入WTO之後,台灣的稻米價格受到很大衝擊,農民種稻無利可圖,為何不將這些田地改為牧場,畜養牛、羊、乳牛等高經濟產物? 就像日本也屬地窄人稠的國家(人口密度約台灣一半),但戰後日本也學習歐美發展養牛業,也開創一片天地,可知事在人為,有樣學樣有何不可?畜養牛羊最大的成本考量是飼料與牧草的供應,台灣一年四季都可種值牧草,比起歐日,我們沒有冰凍期,這方面是我們的優勢,台灣至今都沒法發展畜牧,不知有甚樣的困難?要是能將棄耕的農田、台糖的廢耕地、一些河川用地、山坡地等公共或私人沒有利用價值的土地,仿效一些歐洲國家,普遍種值牧草,除了可降低農民畜養牛羊的成本,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兼具水土保持的功能,更可以讓台灣成為名符其實的美麗寶島,發展觀光,一舉數得,不知這樣的祈盼,有否實現的一天。
【瑞士的高山觀光】
瑞士的面積比台灣稍大(41285平方公里),山脈佔了全國面積2/3以上。從奧地利,我們是坐巴士穿過阿爾卑斯山到瑞士。巴士一路上盤桓於高山公路上,兩邊不是高山岩壁,不然就是徐緩起伏的青青草原。後者很像清境農場到合歡山的那段中橫支線兩旁的景色,當然是過之無不及,也就是徐緩的山坡,披上青翠的草原,很少看到樹林;而前者有些路段則像我們中橫公路太魯閣那段的景致,頗為險峻,只是有許許多多的冰河冰原分布在更高海拔的高山上(時值夏季),想當年開闢這些高山公路的辛苦。瑞士人口密度比台灣小很多(不到1/3),當地民眾的的住屋就零星或群聚於山腰山谷中,感覺上住在山上,並以山為生(畜牧業)的民眾是比我們住在中橫沿線的人口密度還大。當地常下雨,且有冰雪的侵蝕土石,但土石流並不常發生,可見瑞士人水土保持的功力,及克服險惡生存環境的勇氣,尚且能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與最高所得的國家之一,很值得我們學習。
瑞士自17世紀以後,對外就堅持作一個中立國。雖自稱為中立國,並不保證敵人就不會入侵,但瑞士人在歷年來的幾次戰役,都能勇敢的戰勝敵人,將入侵者趕出瑞士,才能確保今天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可知悍衛和平是需要代價的。大家都說上瑞士是人間樂土的國度,人民富足、政治民主、國家安定,吸引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觀光業非常發達;因永久中立國的角色,有各類國際組織或會議的進駐,讓瑞士非常國際化,呈現一片安和樂利的景象。但瑞士人也有嚴肅的一面,他們對保衛自己國家安全的國防一點也不含糊,仍採徵兵制,且有很完備的後備軍人制度,據說阿兵哥退伍後仍可在家擁有槍枝,以備不時之需,很不可思議。我們在山區拉車趕路的時候,也親眼目賭瑞士裝甲運兵車穿梭山區小徑,也可看到荷槍實彈的軍人出現道路兩旁準備演習,可以感受他們保衛國家安全的決心。
由於可利用地不足,多山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可能是一種障礙。但瑞士人住在山中、樂在山中,靠山賺錢,也用山活出了自己。看看瑞士,想想台灣,兩國都是多山的國家,我們是不是可以像瑞士那樣,將高山從負擔轉化成寶貴資產,發展觀光,走出一條不同於以往製造業掛帥的路。說到山林的開發,一定要想到環境保護,瑞士是個先進的已開發國家,當然非常注意環保與水土保持,因此他們的開發,處處可見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地方。例如,全力發展高運輸量的高山火車,抑制可能帶來大量環境破壞與污染的高山公路的興建,甚至有些觀光地區都禁止汽車的進入;另一方面,構築無往不利的各式高山纜車。因為高山纜車除了兼有大眾運輸的優點外,對環保的影響,相對於公路建設,只是點的破壞,對環境影響最小。同時纜車可以在各種地形構築,讓一般的普羅大眾能夠輕易欣賞偏遠、不易到達的自然美景;滿足人類凌空而起,像飛鳥遨遊天際的夢想,當然能夠吸引大量遊客的搭乘。若說滑雪是瑞士觀光的賣點,假如沒有星棋羅布的高山纜車,這種賣點是賣不出去的。就像位處高緯度的國家何其多,但有幾個國家能像瑞士吸引那麼多遊客前來滑雪呢?從瑞士的例子,讓人相信建設與環保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不能因為山林作些人工建設,就動不動認為是在破壞山林。像打響阿里山觀光名號的阿里山登山鐵路,當初在打造時,就現代的環保眼光,一定會被指為嚴重破壞環境生態,但現代還有人會說它一直在破壞環保嗎?又如我們這次瑞士之旅的少女峰,瑞士人在海拔三千四百多公尺處,建造了登山火車站與山頂人工觀賞平台,成千上萬的遊客被帶至山上,好像也沒聽說帶來多少污染,破壞了多少生態,可知事在人為;反而聯合國將其列入世界遺產,成為值得普世喝采的建設。想想要是沒有這些建設,像少女峰這麼個不毛之地,也會像台灣無數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那樣沒沒無聞,沒緣讓世人認識它、欣賞它;若說這些未曾琢磨的處女地,是為後代子孫留下淨土,不如說是我們這代的怠惰。
山地佔了大部份台灣,2300萬人口擠在1/3面積的平原,卻放任佔2/3面積的山地不去建設,也不去利用,實在說不過去。依據過去的經驗,這樣的消極不作為能避免到處土石流嗎?可以阻止了民眾的濫墾、濫建的行為嗎?做了那麼多國家公園,但有那個公園可以稱得上是國際級,吸引絡繹不絕的觀光客呢?台灣那麼多漂亮的山林美景也只能自己關起門來孤芳自賞。人性是喜歡嘗試新鮮或獨一不二的東西,和別人不同的景致,就足夠吸引人的好奇與新鮮感。試想瑞士少女峰、法國白朗峰、甚至日本的立部黑山,若沒有這些安全舒適的登山火車、登山纜車與電車的大眾交通工具,讓人們能輕易到達,這些山峰也不過是世界上千千萬萬,人間罕至的山頭而已。
【高山症】
這次上瑞士少女峰時,同行朋友有人患了高山症,聽當事者言她曾上過更高海拔的高山,未曾發生過高山症;由於最近有感冒,晚上也睡不好,應是這次高山病的誘因。事實上很多人在急速爬升超過海拔2400公尺後,多少會有程度不一的高山症,可能會頭暈、頭痛、頭重腳輕,心跳加快,喘氣、呼吸加快、感覺吸不到空氣。預防之道是有好的睡眠,充足的水份,多吃碳水化合物(例如巧克力),不使用安眠藥,不喝酒,爬升速度不要太快。已有高山症症狀的人,可以服用Diamox。高山症的患者會處在缺氧的狀況,為求更多的氧氣吸入,患者會不自主的增加呼吸速度,造成血液內二氧化碳的下降,使体內血液偏鹼(呼吸性鹼血症)。而Diamox是一種可從腎臟排除鹼分子的利尿劑,使体內酸鹼平衡,避免高山症的進一步惡化。Diamox也可在登山前一天就開始預防性使用。此外,Adalat(一種高血壓藥)、類固醇、氧氣吸入、高氧壓等,都可治療高山症的急性發作。當然治療的最好方法是趕快下山。
(Aug. 30,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