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疾病,如各種病毒引起的感冒,或流行性感冒,雖然對人類有一定的生命財產威脅,但畢竟只要應付得宜,也不致於產生多嚴重的問題。而嚴重與否,就取決於這個病容不容易傳染給他人,造成不可收拾的傳播,與是否容易形成重症而死亡。也就是說它的傳染力和致死率,可以決定人類有沒有辦法和這個病和平相處。
我們就以傳染力和致死率這兩個決定因子,來探討COVID19 有沒有可能流感化?
1. 傳染力
判斷一個傳染性病毒的傳染力,有個實用的功具,就是計算它的R0和R值。R0值是用來評估這個病毒天生俱有的傳染能力,當病毒在無免疫(無自然免疫,及疫苗免疫)無防護的社區中,平均一名確診者從染疫到康復或死亡期間,能傳染幾個人的數字。流感R0值是2,就是一個流感患者,可以傳染給2個人。delta變種新冠的R0值是3.3-3.8。而R值和R0值都是一樣 代表了每名感染者平均能再傳染多少人 但R值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防疫措施的力道、疫苗接種的進度而不斷變化 比如,這個國家或社區民眾比較願意主動戴口罩,或疫苗施打率較普及,那麼它的R值就會降低,也就是每名感染者能再傳染給別人的能力就會下降。當R值等於1,那麼這個傳染病會一個接一個,在這個社區形成局部性的疫情。當R大於1,那麼就可能對外擴散到別的社區或國家。現在的新冠病毒由於現代國際民眾交流的頻繁,使得R值很難小於1,也就是很容形成全球性的大流行。
在沒有做任何公共衛生的防護下(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如果只靠疫苗注射想要藉由群體免疫來讓R值小於1,有個方式,就是打疫苗,產生群體免疫。公共衛生專家提供了一個計算方式,R值=1-1/R0值。也就是說,如果以delta 新冠病毒的R0值3.3~3.8來算,整個疫苗兩劑注射普及率需達到70~74%的程度,才能在不做任何公共衛生防護下(也就是防疫解封,或解禁)達到讓R值小於1的情況。這公式R值=1-1/R0 是假設在疫苗對病毒感染的免疫能力達到100%。然而事實上,沒有哪種疫苗能有100%的完美防護能力,讓R值在不做公共衛生防護下,很難不會小於1的因素,我想主要有二:
(1)隨著時間的演變,在體內疫苗注射後產生的抗體量務必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減少,就是一開始有很高的防護力,過一段時間後,大家的免疫能力降低,在沒有追加疫苗的狀況下,R值不爬升到大於1也很難。如2月半數人口已接受完整兩劑BNT疫苗的以色列,自此讓每日確診人數急劇下降,然而,到了8月後,體內抗體快速流失下,最近幾個禮拜,人口確診數已天天創新高,目前每日確診數,已超越之前未施打疫苗的高峰。怎麼辦?只有再追加第三劑疫苗,或第二代疫苗了。
(2)現在全球已是一個共同生活圈,我們已讓R值小於1,自己已幾乎沒有確診者,但難保別國的受感染者不入境傳染,所以沒有入出境管制,雖然R值不受影響,還是可能小於1,但是永遠無法達到低確診數。更何況外國萬一又有新變種入侵,那R值又可能跳到1以上,又是沒完沒了。反之,如果入境就關起來檢疫兩週、三週,那豈是所謂的COVID19 流感化的做法?所以,我想就只能增加疫苗的抗體保護力(補加第三劑,或施打第二代疫苗),不講求確診清零,才能達到。
2. 致死率:
在這個國家或社區不變的醫療品質下,一個病毒傳染病的致死率除了取決於這個病毒本身的毒性外,就是疫苗能否降低致死率,與能否有效的藥物可以用來治療這個病毒感染。目前流感已有克流感這樣,還算有效的抗病毒藥,可以用來治療流感,但目前新冠病毒仍未見有效抗病毒藥普遍被使用。然而,幸運的是,各國普遍發現新冠疫苗可以大幅降低重症率,與致死率。目前仍沒有足夠的資料顯示兩次接種後染病的致死率,但英國目前每日確診數接近高峰期的去年12月末,但每日死亡數卻不到那時的1/10。若能再發展出有效的藥物,讓新冠病毒致死率接近流感千分之一的致死率,或許更有理由將covid19當流感看待。
所以我國的COVID19 現在要流感化,不是不可能。我覺得只要~
1.確保我國的R值不要大於1。打追加疫苗是最好方式。
2. 讓致死率接近流感。除了確保疫苗仍能降低重症與致死率外,特效藥如果被發展,普遍使用,將如虎添翼。
3. COVID19 快篩檢測工具應被活用,第一線基層醫療院所,不要在取樣環境的小細節上,綁手綁腳,應該比照流感快篩被普遍使用,以便快速抓到社區確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