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0
0 件商品
總計NT$ 0
前往結帳
會員登入
驗證碼
忘記密碼?
建立專屬帳號

嬰兒也俱學習潛力

嬰兒也俱學習潛力
小於1歲以下的孩童,就兒科領域的學術名詞叫infant(嬰兒),而1個月以下的孩童叫newborn(新生兒)。這個年紀群可以說是人類生長發育最快速的時期。由於工作的關係,長期會接觸這些小朋友,很容易發現,從出生後一連串不同時間的門診,就体型、心智、行為、與神經反射都會有不同的表現。我們常說青壯年的老化是以十年計,老年人是以年計,那嬰兒的成長變化則以月計。

門診時對嬰幼兒作生長發育的檢查時,有項重要的項目,就是觀察這些小朋友有沒有達到該有的成長里程碑(milestone)。例如在何時會翻身?何時會坐?何時會講話?等等,若沒有達到一般小朋友該年紀層應會的行為動作,就表示這個小朋友發育過程中遇到困難。若查出的原因是可治療的,那就趕緊將起因治療好;若不可治療,那麼就須做復健早療,經由不斷的練習與刺激,而達到一定的標準。

但為甚麼會有這樣的里程碑?以前醫學上只能歸之於神經發育過程來解釋一切, 顯然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且有些隱藏性的心理或生理的變化,由於沒有外露,當然也無從觀察到它的變化。然隨著科技的發達,檢測的儀器陸續被應用,一些現象已可以被解釋出來。最近日本學者對嬰兒發育做深入的研究,並由NHK公司做成影片介紹。這些研究讓我們更了解這群無言小傢伙的世界,雖然有些內容並沒有有提出原因與結論,但我嘗試提出一些自己個人的推測,也許幾年後會有更多的研究對這些現象有更多的解釋。在這裡舉幾個例子以饗鄉親—

 事例一:
研究發現,對剛出生沒幾天,看似熟睡的嬰兒說故事,可在腦部負責聽覺的區域看到血流量增加,表示他們是有注意到周邊的聲音;並且在負責思考的大腦皮質前葉,也可看到血流量增加,表示他們有注意去聆聽。但若將同一說故事的錄音帶以倒帶的方式播放,則發現負責聽覺的區域,有比之前(以正常方式播放)較少的血流量,且負責思考的大腦皮質前葉,看不到任何血流量增加的反應。顯然倒帶播放讓他們聽不到熟悉的聲音而興趣缺缺。也就是他們對聲音是有聽也有到 ,也對聲響有辨識能力。

事例二:
由於日本話裡沒有R與L發音的差別,一般日本成人很難分辨right與light的發音,但實驗卻證實他們有辦法分辨。一個三個月大的嬰兒剛聽到right 這個單字時,小孩負責聽覺的腦皮質區,血流量立刻會上升,表示他有注意到這個字音; 重覆幾次的播放後,此區的血量會慢慢下降甚而消失,也就是聽厭了。但當改播 light 這個單字時,可見到此區的血流量再度急速上升,顯然再度引起他的注意了。由這個簡單的實驗可以知道,看似傻乎乎的三個月娃,事實上是有能力去分辨發音的些微差距;而會講流利的日文,也懂得right 與light 兩字是不同英文字的日本成人,卻很不易分辨出這二字的發音,這是甚麼因素造成這樣的結果?

事例三:
小朋友出生後,甚至到一歲間,都會有各種獨有的神經反射動作。例如Placing and stepping反射(把小孩腳放在平面上,會有往前踏步的動作;出現於0到6週之間)、  Moro反射(小孩受驚嚇或碰觸,會造成四肢不自主的伸張與收縮;出現於0 到4個月)。這些無用的神經反射動作,都會在嬰兒時期的某個階段消失掉,反而會逐漸發展出一些未來在生活上有用的動作。

事例四:
突觸是兩個腦內神經元間的微小空隙,一個神經元可以經由突觸將訊息傳送到另一個神經元,突觸越多就表是所會的能力越多。出生後人体的突觸數量即會陸續增加,尤其在八個月至一歲間增加的突觸速度是人一生中最快的,爾後增加的速度就會漸減。在這期間,雖增加新突觸,但也在淘汰一些舊突觸,然總量還是有隨著年紀增加而增加。

事例五:
影片的主角七個月大時仍不會爬,有一天他媽媽帶他到有相同年紀的朋友家玩,他們都已會爬了,結果回去幾天後,他也學會爬行了。

討論:
除了神經纖維的髓鞘生成外,嬰兒突觸快速增減變化,是這段期間嬰兒行為動作發展急速變化的基本原因。失去某些舊的突觸,會使原來它掌管的功能消失掉;而新增的突觸,卻也讓嬰兒擁有新的能力。何種類的突觸被留下或新增常需取決於日後有否接受有關的刺激。就以引發嬰兒上述的神經反射(Placing and stepping 反射,與Moro 反射)的突觸而言,這些無甚用處的突觸都在發育中被陸續剔除掉,所以在正常的五、六月大嬰兒,就已見不到這兩種神經反射。相反的,當周遭環境給予適宜的刺激時,就會發育新的突觸而發展新的能力,如影片的主角七個月大時,到外面受到同儕的激勵,自然而然學會以前不會的爬行技能。另一方面,以聽覺而言,有人研究,自出生後相關的突觸即陸續在增加中,到了約三個月大時,他腦內聽覺神經的突觸數量可達到一生的巔峰,這些突觸,讓嬰兒俱備了很多他成年時可能就已喪失的聽覺能力,包括語言音位(如上事例日本人的right與light區別)的分辨能力。也就是說,這些聽覺神經突觸在人與人的互動、語言刺激下,開始進行「用則保留,不用則淘汰」的篩選機制。於是,牙牙學語的嬰兒,對生活中經常用的音位,如母語,能夠敏銳的分辨其中細微差異,但對非自己語言系統的音位,如非母語,也漸漸喪失辨識微細不同的能力。

有人反對過早給予外語(英語)學習,怕混淆嬰兒學習母語的能力。但就聽力而言,這段期間掌管長期記憶的海馬回還沒成熟,接受語言音樂刺激,對於長期的影響,應和出生後嬰兒的突觸有關。也就是說,嬰幼兒及早給予第二種語言的刺激,使有關方面的神經突觸能夠保留下來,甚或繼續新增,日後對於外語學習的能力應是有幫忙的。最近媒體報導, 東京大學的學者發現,運動能力的養成非遺傳,而是後天常常給予刺激與培養,使相關的新神經迴路(即突觸)被形成,也是同樣的道理。

更新日期:2010-11-03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日,全年無休。

信箱

utopia0101@gmail.com

住址

彰化縣花壇鄉中山路二段26、28號。

電話

(04)7869602,(04)7870913

Designed by REDGEE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