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尤其是慢性貧血,可能會無症狀,也可能出現頭暈、頭痛、眼花、容易手腳冰冷等一些沒特異性的症狀。但有一項症狀較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沒有心臟及呼吸道問題的前題下,輕微的勞力運動,如爬坡、爬樓梯,就會造成明顯的胸悶與喘氣。在門診時,發現鄉親們對貧血這個名詞似熟悉又頗多誤解。很多人有頭暈、目眩的老毛病就以為是貧血,急者要找補血劑服用;也有人明知自己有貧血的宿疾,卻不知道到底要不要去治療它;還有一種迷思就是以為營養的攝取不足是貧血的主因, 而失去究查肇因的動機。其實造成貧血的原因很多,處理的方式也各有所本,好在目前一些常見的原因都可憑藉抽血檢查,甚至在我們這樣的基層診所,就能獲得答案,加以治療,鄉親實在沒有理由置若罔聞。
除非車禍手術等急速大量失血引起的急性貧血,慢性貧血可在血液檢查時,依顯微鏡下紅血球的大小,可粗分為小球性、大球性、及正常球性貧血。其下共可分出一、二十種原因的貧血,其中較普遍可知的有屬小球性貧血的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屬大球性貧血的維生素B12缺乏性貧血、葉酸缺乏性貧血、及屬正常球性貧血的溶血性貧血、慢性腎衰竭貧血等等。
貧血原因不同,自然其疾病過程、處理、及癒後,當然也各有不同。其中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獲得治療的貧血。此類貧血的高危險群,如早產兒、快速成長的嬰幼兒、孕婦,甚至停經前的婦女,都是容易罹患的對象。因早產兒、快速成長的嬰幼兒、及孕婦的缺鐵性貧血是肇因於体內鐵質的儲存或吸收不足以應付生長所須,只要補充足夠鐵劑即可。而停經前的婦女大多肇因於原發性或繼發性月經過多,体內鐵質流失過多所致,除了增加外來鐵劑的補充外,對於繼發於其它原因的月經過多,如子宮肌瘤,也應積極處理以除後患。但上述族群以外的缺鐵性貧血患者,如停經後的婦女、成人男性的缺鐵性貧血,除非是營養(鐵質)攝取不足,否則積極找出慢性出血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尤其胃腸道出血,隱含消化性潰瘍及胃腸道腫瘤的可能是不容忽視的。因此對這類族群,我們診所基本上都會給予化學法與免疫法的大便潛血檢查,釐清出是屬於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的出血,若有發現再建議去醫院進行較不舒服的內視鏡檢查。
很多的研究顯示,体內鐵值缺乏,無論有沒有達到貧血程度時,都可能影響到一個人的活動力。同時對孩童或青少年的研究也顯示,体內鐵值缺乏也會影響到孩子們們認知與學習的能力,所以對貧血高危險群的評估與檢測是很重要的。但也不要一發現貧血以後,就可以補充鐵劑或胡亂服用市面上一些含有鐵劑、葉酸類、維生素B12、紅細胞生成素等所謂的補血劑,因如上述貧血的原因大約有一、二十種,有的需要補充鐵,有的需要補充葉酸,或施打維生素B12針劑,甚至有的貧血如重型海洋性貧血須輸血,或進行骨髓移植、幹細胞治療方才有效。貧血是一看似簡單卻又複雜的症狀。原因可以是疏鬆常見的疾病,也可能需要抽絲剝繭才能探查出原委。大部份造成貧血的疾病是可以治療的,鄉親不應只憑過去一知半解、道聽塗說的概念去看待這毛病,有耐心的和醫師共同合作,才能釐清真相,解決問題。
更新日期:2011-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