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0
0 件商品
總計NT$ 0
前往結帳
會員登入
驗證碼
忘記密碼?
建立專屬帳號

【電腦醫師,行不行?】

【電腦醫師,行不行?】

開車時,收音機播放一個探討未來電腦在生活上應用的節目中,名主持人問說,未來是不是大家生病時,只要將自己的症狀、徵候,輸入一部由全世界頂尖醫學專家合作寫成的電腦程式裡,就可以得到正確的診斷?其實,不等未來,目前美國已有類似的醫療網站幫人診病,但一般的反應是趣味甚於實際。

陳先生一進診間,就嚷著說:醫生我肚子痛,嘔吐、拉肚子,是不是可以幫我用超音波照一下,看看有甚麼問題?這樣的要求,病患可能認為是合理甚至聰明的作法,但對於專業醫師而言,卻有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的感覺。二者為何會有這樣的認知差距?

小時候也常有一個疑問:醫師用甚麼方法來斷定疾病?醫院是不是可以只要有兩個部門,一個管血液或其他儀器檢查的檢驗部門,與一個按檢驗結果給藥的藥劑部門,就可完成疾病的診治,根本不必有醫師的參與。直到上了醫學院後,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因要得到適切的診斷與治療,絕對需要身體症狀、徵候的描述與整理,而這個工作需要醫師(人類)的參與,這也是在可知的未來,只靠機器檢驗,仍無法完全取代醫師望聞問切的原因。

所謂身體症狀、徵候的內容,包括過去時間病情的變化、患者的抱怨、醫師在診間所觀察到的身體徵相,甚至印象,都屬之;而醫師(人類)對於這些資訊的描述與整理的能力,是比電腦(機器)來得準確、有效率,片段的檢驗或影像結果,恐會淪為瞎子摸象的錯誤。

診病就好比要和一個陌生人談戀愛,症狀與徵候好比這個人的言行舉止與過去的所作所為,而血液或儀器檢查則是這人的照片;只憑幾張照片,能了解一個人多少?只憑一面之緣,恐會帶來日後更多的誤解。

當然很多疾病,的確需要血液或儀器檢查來幫助診斷,但那也只是醫師經由望聞問切後,才需要安排進一步檢查,來肯定對此疾病的臆測。一開始即施用血液或儀器檢查數據來定奪診斷,只能用作疾病的篩檢,及少數完全沒有任何症候的疾病,因這種亂槍打鳥式的檢查,不符合經濟成本;且事實上,有些病由血液或儀器檢查是檢查不出來的,也有的病在病情還沒發展到一定程度,也檢查不出來。 因此,我們診所會不厭其煩的叮嚀鄉親,病情有任何變化需回來複診,或一開始不願安排儀器檢查,也是基於同樣的道理。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日,全年無休。

信箱

utopia0101@gmail.com

住址

彰化縣花壇鄉中山路二段26、28號。

電話

(04)7869602,(04)7870913

Designed by REDGEE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