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舌燥是一般人常有的小毛病,毛病雖小,卻不易根治。了解它的來龍去脈, 才能獲得有效的治療。
一般而言,口乾舌燥常歸於下面幾個原因:
1. 得了乾燥症: 這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唾液腺分泌唾液的能力變差。
2. 脫水:身體缺水,如血糖過高,流汗過多,使用某些藥劑, 如利尿劑。
3. 唾液腺分泌減少 :如老化,唾液腺萎縮 。
4. 自律神經不平衡:
因為人體的最大唾液腺體-耳下腺,分泌唾液的能力是由副腎上腺素所控制, 當腎上腺素興奮 ,副腎上腺素就會受到抑制 ,使耳下腺分泌唾液腺量的降低,而造成口乾舌燥。 所以, 這樣的機轉可以解釋很多人都會覺得在緊張焦慮時, 或吃了會造成交感神經興奮的感冒藥物,如鼻塞藥,抗組織胺時會有口乾舌燥的感覺。
此外,也有人吃到某些食物, 如辣味,甜食,刺激性,或不易消化的東西,會在舌頭後段到舌底部位,出現口乾舌燥的經驗。怎麼解釋這樣的現象呢?事實上, 在西醫證據醫學上, 對此是沒有甚麼闡述,反而在中醫有胃火這樣的概念, 來解釋口乾舌燥的說法, 但他們也沒能用現代醫學來解釋胃火和口乾舌燥的關連性。在此, 個人嚐試用以下兩種現代醫學的觀點, 來解釋胃火(胃不適)和口乾舌燥的相關性,期盼將來有人會以直接的實驗 來證明。
第一種可能機轉:
副交感神經興奮(即迷走神經)會讓口腔唾液腺分泌增加, 可促進胃腸的蠕動, 胃酸的分泌,及食物的消化。所以,如前所述 ,緊張焦慮引起的交感神經興奮將造成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受抑制,引起胃腸蠕動變差,胃酸分泌減少,造成胃部的不適感; 而另一方面, 嘴巴唾液腺也因副交感神經的受抑制造成唾液腺分泌減少, 而口乾舌燥。所以,這樣的情況告訴我們,胃火和口乾舌燥並沒有誰引起誰發生的因果關係係, 而是 一種原因-即交感神經興奮,或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受抑制導致的兩種互不相屬的生理反應,口乾和胃不適感有同樣的原因, 但二者沒有互相影響。這機轉可以解釋 有人上班時, 處在高度壓力的環境,如上台做工作報告 ,連夜趕工時, 就會口乾舌燥, 胃腸道不適 。
第二種可能機轉:
神經生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 refered pain 中文叫「轉移痛」。 也就是身體不同部位的感覺神經衝動 ,在往上傳回腦部時可能會使用同一條「疼痛神經」。也就是a部位的感覺神經衝動, 和b部位的感覺神經衝動, 在傳回大腦皮質的知覺中樞時, 於路途末段, 同時使用同一條感覺傳輸神經, 而讓大腦知覺中樞分不清真正的疼痛點是在a處還是b處, 這個就是所謂的轉移性疼痛 。就好像,心臟梗塞引起的心臟疼痛的神經衝動要傳輸到大腦皮質產生疼痛感覺時,這條神經的後段, 剛好和左邊下巴的感覺神經的後段是走在同一神經線上, 所以當心絞痛時 ,大腦知覺會以為疼痛處位在左臉下巴處, 這就是轉移痛的常見例子(圖一)。
舌頭後2/3段 包括舌頭底部(tongue base)的感覺是由第9對腦神經(cn9)和第10對腦神經(cn10)的感覺神經所控制,發源於胚胎時期的第3和第4對咽弓(pharygeal arch) 。cn9和cn10的感覺神經各自經由腦顱的頸靜脈孔(Juguinal Foramen) 同時進入腦部延腦(meddula)裡的 孤獨核(nucleus solitarius ), cn9進入孤獨核的中段處, 而cn10則進入緊臨其下的孤獨核位置。 然後孤獨核再將此二者訊息往上傳出到腦部更高層次的腦組織,如大腦皮質, 做訊息的判讀(圖二)。而其中這裡的cn10混雜有來自橫膈膜下胃腸道的(經由CN 10往上傳輸)的感覺訊息。於是來自cn9,10 ,夾雜有咽喉感覺,舌根感覺,味覺,及胃黏膜刺激感覺的訊息 ,一起被傳遞到孤獨核, 再統合傳到主司意識思辨能力的大腦皮質, 就產生了前述的轉移痛理論 ,讓我們分不清這種感覺訊息是來自胃黏膜 或 舌根 。這機轉可以解釋吃某些胃部不適的食物,會引起口乾舌燥的原因。
口乾舌燥顯然是來自各種病因的相同症狀。不同的病因,就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目前醫學文獻還找不到有人以直接的證據來證明以上這兩種假說,但這樣的可能性的確存在。唯有明白它的前因後果,才能真正解決這種常見的困擾。
參考來源:
1. https://www.physio-pedia.com/Referred_Pain
2. 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1-Taste-innervation-is-supplied-by-cranial-nerves-VII-IX-and-X-Filiform-fungiform_fig1_31712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