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日本旅遊,颱風剛好過境台灣. 旅遊回來,看到台灣飽受土石流的摧殘、折磨,令人痛心,也感慨良深.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是不是可以從日本學到些經驗與做法.
台灣的文化背景與生存環境和日本都很相似,都受儒家文化的薰陶.四面環海,也飽受天然災害,如地震颱風的威脅.兩國的地理位置相近,也都地窄人稠.甚且,台灣與日本曾有段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最近數十年來,雙方經濟、旅遊的民間往來也很頻繁.但日本的優質生活在台灣卻看不到,台日文化交流下,我們成為他們商品文化的殖民地,影響所及,日本車、日本歌、日本式的妝扮充斥台灣街頭,我們下一代個個成為日本偶像的追星族.
但我們難道不能學點別的嗎?我們和日本一樣都是海洋國家,但我們的生活空間卻躲離海岸遠遠的,往山林大量開發的結果,不發生土石流也難;我們的建築物也許比他們還新,但屋旁街角到處堆積雜物垃圾,大家仍習以為常;不蓋衛生下水道,使得我們的溝渠溪流會發臭變色,讓人不敢接近;國人亂丟垃圾的習慣,使得風景區的垃圾桶擺得比他們多,但路旁的垃圾仍然比他們還多.
民族性的不同只是自我安慰的藉口,缺少自省的能力與習慣應是主因.一千四百年前日本可以亦步亦趨的學習中國文字與典章,今天台灣政府與民間為何不能大剌剌的移植他們的優質精神與做法呢?面子不該是阻礙進步的拌腳石.
Designed by REDGEE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