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內包覆粗大線條狀的神經組織叫脊髓(spinal cord)。整條脊髓,從上到下,左右分出31對的分支,這些分支稱為脊神經(spinal nerve)。由頸部以下到屁股,這些脊神經會經由椎體與椎體間的空隙鑽出,脊神經依鑽出的脊椎位置而命名,如圖一,可分別稱為頸椎、胸椎、腰椎、及薦椎神經。
脊椎雖只是人體器官的一種,但重要性卻是不可言諭。這個部位一出問題就會影響我們頭部以下,人體所有的知覺與運動功能。那是因為我們神經線路從腦部出發後 ,一定要經由脊椎這個管道,往下分布到全身各部位。 人體的神經就如一部機器的電線,機器的電線壞了、沒了,這機器是甚麼也做不來,成為一部廢鐵。
神經之於人體也是一樣的道理,脊椎恰是人體神經最重要的轉運戰,脊神經從各個椎體與椎體間的空隙鑽出,到身體各部位,偏偏這個轉運站由於結構的關係,脊神經很容易在這裡受到周圍結構(如骨頭、椎間盤)的壓迫,而產生問題,進而引起我們頭部以下,除了臟器外,身體各部分的異常感覺(如酸、麻、痛),甚至肢體的無力(運動功能)。就知覺而言,每一條的脊神經都可支配體表某些特定位置的感覺,這個就是我們熟知的dermatome(皮節)。如圖二,就是在說明每條脊神經負責身體的某個特定位置的皮節,只要這條脊神經受傷或受壓迫,大腦知覺區就會產生身體對應皮節有酸、麻、痛等不適的感覺,這種疼痛叫做神經根病變(radiculopathy)。事實上,出問題的是脊神經在離開脊椎時,受到壓迫造成疼痛;而非支配的皮節本身出了問題,這是一種皮節處的虛擬疼痛。
所以當身體的某處位置有疼痛時,我們首先是要做的是先探求有沒這種神經根病變存在的可能?譬如,坐股神經痛是神經根病變最有名的例子。它的特色是腰錐的某條脊神經受到錐體本身或錐體間組織的病變壓迫到,從而使它支配腰部側邊或某側大腿或小腿的外側處產生酸麻痛的感覺,這時我們千萬不要對這些酸麻痛處,做按摩啦!熱敷啦!貼藥布啦!甚至針灸等局部的所謂治療,因為疼痛處本身並沒有問題,疼痛的源頭是出在遙遠的腰錐處,這段皮節的疼痛只是代罪羔羊而已。又如會讓手指手臂、肩膀,產生酸、麻、痛、緊等感覺的頸椎神經根病變 ;還有引起胸部疼痛的胸椎神經根病變,也都是同樣的道理。
那怎麼治療這種神經根病變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從疼痛位置回溯找出哪個地方的脊椎出了問題?然後針對這個出問題的脊椎做治療。一般而言 ,產生這種神經根病變的脊椎毛病,需要用到手術的機會,根據觀察, 並非很多。最主要還是要早期診斷立即治療。
治療方式除了手術外,不外藥物使用、正確姿勢的維持,與牽引物理治療。 尤其是正確姿勢的維持,特別重要。這點沒做到,其它二者的方式,都是事倍功半,甚至罔然。
圖一
圖二